绿春县加快推进“一县一业”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绿春县加快推进“一县一业”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绿春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主动融入茶叶产业新发展格局,以绿色有机茶叶发展为主线,以打造成中国茶叶百强县、云南有机茶大县、红河州茶叶流通集散地、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一县一业”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培育,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为茶叶产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重高位推动,高标准规划,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成立工作专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亲自挂帅、亲自推动,确保工作力量、项目资金向茶产业发展倾斜。2019年列为“中国茶叶百强县”,2021年列入云南省30个茶叶发展重点县之一,2022年列为云南省重点帮扶县(茶叶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实施过程中,制定出台《绿春县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绿春县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绿春县茶产业发展十条奖补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确保茶产业发展有方向、有目标、有思路、有保障。

(二)坚持以龙头打造为核心,为茶叶产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支持茶叶初制所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全力扶持茶企改造厂房、更新设备、改进工艺、研发新产品。近两年,先后投入3000万元资金,完成11个初制所建设、改造、设备更新等。目前全县已培育村级各类茶叶加工厂(场)67个,通过SC认证茶叶初制加工厂8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2021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昌宁红集团落户绿春。

(三)坚持以扩模提质为重点,为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高山云雾、森林树木、气候海拔、阳光水分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加大对原有茶叶基地管护的基础上,发动大户、农户广泛种植茶叶,全面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截至目前,全县现有茶叶24.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茶园2.91万亩。全县100亩至499亩连片的茶园有570片,约10万亩;500亩连片的茶园有80片左右,约4万亩;1000亩左右连片的茶园有35片,约3万亩;10000亩以上相对连片的茶园有6片,约6万亩。

(四)坚持以融合理念为导向,为茶叶产业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全力做好做足“茶”文章,实现了茶产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茶叶生产正朝着“绿色、生态、环保、有机”的业态发展。2021年茶叶产量2.38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涉及茶叶农户3.7万户16.65万人,茶叶种植户占全县农业户的82.7%,其中65%的种植户以茶叶作为第一收入来源。

二、存在挑战和机遇

(一)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1.茶园建设管理粗放。茶园管理比较粗放,尤其在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方面存在管理“价高精管、价低粗管”的现象。

2.茶叶加工工艺滞后。多数初制厂机械设备落后、老化,处于“家庭”式、“作坊”式加工状况,加工技术缺乏突破和创新。

3.茶叶品牌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广告宣传投入少,目前知名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低。茶叶地理标志、团体标准研究制定相对滞后。

4.茶叶企业实力较弱。绿春茶企经营能力小而散,茶叶集散能力弱。暂未构建完整的营销体系,全县专业茶叶经理人较少;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开拓不足,良好的茶叶资源未很好地转化为税收优势。

5.茶叶专业人才紧缺。80%左右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因生产效益低,很难留住人才,更难吸引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专业人才。

(二)产业发展面临机遇

1.国内的政策导向。作为绿色、生态、富农的茶产业,逐步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改革、省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红河州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等政策,为绿春茶叶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机遇。

2.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变化。近年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理念,而茶叶是健康饮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消除炎症,已得到广泛的消费共识;人们宅家时间越来越多,网络销售产生新风口,家庭口粮茶消费将快速递增。

3.绿春茶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绿春县大力实施茶叶提质增效工程,优化资本、技术等要素配置,茶叶产业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提高。同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正加快推进,将提供很好的线上线下平台。

4.绿春茶产业的产业基础。绿春县种茶历史悠久,产业分布广泛,茶文化历史厚重,是红河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有“阿倮欧滨?千年古树茶”和红河州最知名的“玛玉茶”品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茶叶产业仍是乡村和城镇的重要产业,甚至成为全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三、发展对策和建议

茶叶产业作为绿春县主导产业,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绿春的茶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新发展阶段还可以“更上一层楼”,需更加做好“标准化”“科技化”“链条化”“品牌化”“系统化”五篇文章,努力走出一条质量立茶、科技兴茶、品牌强茶、文化传茶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做好“标准化”文章,着力扩大发展规模、促进提质增效。

1.坚守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等项目,集成组装并推广一批节本高效、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大力争创云南省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

2.扩大集中经营基地。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思路,把标准化茶园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起来,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和质量管理标准,支持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原料供应机制,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标准化技术、推行绿色防控,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龙头企业精加工和营销的产业格局,力争发展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富民一方。

3.加强品质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一号桥片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推进分级包装,减少散装和贴牌等低附加值产品销售,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提高茶叶加工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做好“科技化”文章,着力推进技术研发、加速成果转化。

1.提高专业水准。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人才培训、现代营销四大体系,积极开发以节本、降耗、提质、低碳、增效为目标的系列技术,尽快形成良好的良水良种良法良制良销配套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力争实现从环境、生产到流通全程标准化生产经营。

2.强化技术合作。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开展茶叶基础研究及优质高效栽培、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力争在“绿春白茶”公用品牌建设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鼓励、扶持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协作攻关,开发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提升附加值,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

3.加强技术推广。加大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推广力度,探索并推广一批区域性、可复制的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

(三)做好“链条化”文章,着力提升附加值、促进产业融合。认真落实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调研红河指示要求,按照三产融合的思路,全链条发展茶产业。

1.注重“链长”队伍建设。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强化链式思维,优化产业生态,积极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研发人才和资源集聚,改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矛盾,有效激发产业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2.发展“茶业+互联网”。结合“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茶产业大数据,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适应排浪式大众消费向个性化特色消费转变,传统实体消费向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转变的新趋势,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新流通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3.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加大机制、机采、机剪、机耕等高效省力技术推广,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4.推动跨行业融合发展。依托产业园区,鼓励开发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研学、养生养老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和新模式。

(四)做好“品牌化”文章,着力提升营销质效、抢占发展市场。实践证明,品牌是做好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定准方向、久久为功,不断增强绿春茶叶产业品牌影响力。

1.从严监管保品质。通过茶业协会统一管理品牌,统一制定品牌标准和品牌管理制度,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及加工工艺流程等标准,注重塑造品牌形象,严格规范,保证质量,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

2.扩大宣传创品牌。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用好重庆大学、上海长宁区挂钩帮扶等平台,通过网络等现代手段和举办茶研会、博览会等方式,抓好市场营销,塑造名牌形象,叫响“绿春白茶”品牌,使绿春特色茶业品牌走出深闺,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

3.打造文化促融合。结合中国哈尼城建设,在新城区规划发展一批具有浓郁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实体店,开展不同形式、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的茶文化活动,深入挖掘“阿倮欧滨?千年古树茶”文化价值,举办“绿春白茶进渝人沪”活动,评选制茶工艺大师,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形成多元的茶文化结构。

(五)做好“系统化”文章,着力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聚焦打造全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者定位,全面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着力促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1.突出组织推动。从县委县政府层面高位统筹,把茶业振兴列入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工程,强化绿春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机构,制定出台支持和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形成部门合力,着力解决茶叶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切实为产业发展把脉领航。

2.突出规划促动。聘请专业机构高标准编制绿春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目标方向、战略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全力确保产业发展有方向、有遵循。

3.突出政策牵动。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茶产业,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在加大对龙头企业、业主、大户等产业主体产业直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良繁基地、标准化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探索农、企、银三者之间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推行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农户之间合资、股份合作等利益连接机制,加快资本聚集和资源融合,实现农户增收和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4.突出人才带动。创新实施绿春县茶叶产业人才发展计划,积极与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培养一批种植、加工、营销等各类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茶叶从业人员队伍。

5.突出利益联动。坚持联农、带农、富农为导向,算深算清算透农民收入账,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组织起来,形成“责任共同体”的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祖文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